編輯精選
中國已深深融入全球產業鏈,只有對外開放,中國的產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;制度型開放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高度;中國近年推進企業全面“合規管理”方面所做的努力,為高水平對外開放奠定了基礎。[詳情]
任何文化都不可能獨自發展,所有文化傳統都是人類數十年、數百年富有成效交流的產物。當前全球沖突不斷,現實使我們深刻認識到,基于思想層面的國際交流,是引領世界未來的唯一良方。 [詳情]
敦煌石窟目前保留的古代建筑形象涵蓋了古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。在宗教方面,有佛寺、佛塔等。佛塔形式多種多樣,有西域式的覆缽塔,也有中國傳統的樓閣塔,更有中西結合的組合塔寺。[詳情]
  • 當中西文明相遇,如何避免“非黑即白”?
  • “我們要講述真實的東方”
  • “中澳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”
  • “歐洲需要三個月的事,中國三天就完成了”
  • 中國人能讀懂孔子,美國人讀不懂莎士比亞,原因竟是……
  • “西班牙絕對會積極回應中國的提議!”
  • 馬克林: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背后的多重期待

    蘇珊·賈菲:芭蕾再促美中人文交流

    湯恩平:施普林格·自然怎樣促進中外學術界合作共贏?

    桂琳:從綠葉到主角,亞裔如何在好萊塢成為自己故事的英雄?

    托卡耶夫送給北語的雕像是誰?

    述評:舉辦良渚論壇,深化文明對話

    越窯青瓷何以成為中國古代名窯瓷器中的“一代宗師”?東西方文化如何以越窯青瓷為媒介進行往來交流?上海博物館陶瓷部副主任彭濤近日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獨家專訪,對此進行深度解讀。

    中國世遺
    傳承
    觀點
    王海洲:中國電影“再民族化”何以可能?
    黃柏權:一片小小茶葉,何以影響世界?
    短評: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匯聚文明力量
    郭光燦、郭國平:中國量子計算因何在合肥集聚?
    新漫評
    記者工作室
    如何透過文物古籍“探勘”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脈絡?
    “景弘故事”何以迄今流傳東南亞?
    人類藝術史為何是一部“全球交流史”?
    楊濤:守護西藏雪域高原,為何惠及世界?
    最新文章
    關于我們| About us| 聯系我們| 廣告服務| 供稿服務| 法律聲明| 招聘信息| 網站地圖
    | 留言反饋

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
  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
    [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 [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 總機:86-10-87826688
  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99788000 舉報郵箱:jubao@chinanews.com.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

    Copyright ©1999- 2021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