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高維生:于寫作之中,尋找文化記憶

分享到:

作家高維生:于寫作之中,尋找文化記憶

2023年11月09日 18:28 來源:中國新聞網
大字體
小字體
分享到:

 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(記者上官云)在今年出版的生態文學作品中,《長白山野生飛鳥集》顯得有些特別。它介紹了很多長白山野生鳥類的個性特征和生存環境,但又涉及考古學、民俗學、人文地理、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。

 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,作家高維生回應道,《長白山野生飛鳥集》是一次跨界寫作。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,也對當地民俗和地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。近幾年,自己對人文地理更加關注,大自然是有生命、有情感的,當你深入了解它時,就會被打動。

  他提到,這部作品花掉了三年時間。如今寫作和讀書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每天上午寫作五個小時左右,也是常態。

  文化記憶與身份認證

  《長白山野生飛鳥集》經歷了一段比較漫長的準備時間。

圖片來源:出版方供圖
  圖片來源:出版方供圖

  “我從小出生在長白山區的腹地,一個叫榛柴溝的地方。因為地域的特點,可能是山中長得榛子多,叫了這個‘土名’。”他說,長白山很多花草樹木等都有類似的“土名”。

  這些名字的由來幾乎都有依據,其內涵與地域和歷史緊密相連。他說,那也是自己認識長白山的重要方式,以此為切入點,逐層去解析長白山。

  “我從年輕時就有寫長白山的興趣,可總覺得是寫作上還不夠成熟,不知如何下筆。近幾年,對長白山越來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考,才動筆開始寫作。”高維生表示。

  對他來說,寫長白山是一種文化記憶和身份認證,最終完成的《長白山野生飛鳥集》,以棲息于長白山的野生鳥類為切入點,同時細致地描繪了鳥類的個性特征和生存環境。

  尋找真實的長白山

  一直以來,高維生在寫作中都比較重視田野調查,《長白山野生飛鳥集》也不例外,因為“在場和不在場,對事物的感覺不可能一樣,其結果也是不同的。”

  “田野調查不是單純的到山里走一趟,觀觀光、看看景,然后查閱資料拼湊在一起,作品就完成了。”高維生希望,通過田野資料的收集和記錄,尋找出真實的長白山和歷史。

  在這個尋訪的過程中,他走過窄小的“毛毛道”,跌過跟頭,還有多次冒著大雨,進山去看野百合、觀野花的經歷。每次發現那些以前見過、卻不知道名字的鳥兒和植物時,高維生都特別高興。

  “在長白山行走,不僅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,更多地是對當地的民俗和地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,這個過程,也算得上是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文精神。”他解釋道。

作家高維生。受訪人供圖
  作家高維生。受訪人供圖

  寫作,不可或缺的一部分

  高維生自小喜歡文學,“我的父親是一位作家,他每天讀魯迅作品,那時我年紀小,讀不懂,但魯迅的名字深扎在記憶中。我從十幾歲開始練筆寫作,真正寫作是二十歲以后。”

  他喜歡詩歌,現在依然保持著每天讀詩的習慣,作品的語言風格,也跟著帶上了些許詩意。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,高維生出版過散文集《季節的心事》《東北家譜》等等。

  四十歲時,高維生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,“年齡增長后,對書的理解和年輕時不一樣了。隨著寫作的深入、閱讀量增大,做筆記能把當時的想法和情感記錄下來,這也是創作來源之一。”

  眼下,他的生活極有規律,往往在清晨四點起床,上午專心寫作大約五個小時,下午看看書和資料,晚上一般會留出時間校對書稿。寫作和讀書,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  “我不喜歡熱鬧,更不愿應酬,可能和性格有關系。”他感嘆了一下,“我正在準備寫作‘長白山野生飛鳥集’的第三部。長白山寫作會寫成一個大系列,按照計劃慢慢完成。”(完)

【編輯:葉攀】
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評論

頂部